冷眼:子不语

杨道还 5/29/22

子不语,怪、力、乱、神。(《论语·述而》)

朱熹解说,“怪异、勇力、悖乱之事,非理之正,固圣人所不语。鬼神,造化之迹,虽非不正,然非穷理之至,有未易明者,故亦不轻以语人也。”(《四书章句集注》)

这个解是个浅解。

孔子不讲怪力乱神,实在是很不合时宜的,不管是在当年,还是在现代。现代的文章,语不惊人死不休——编辑必定要作者996地改成怪力乱神,不死不休——“不这样,还有谁会看你的?市场经济,懂不懂?”以科普为例,即便是喝水睡觉,题目都要写得像惊悚小说,“你会喝水吗?”“你原来一直睡错了!”不知醍醐灌顶了多少人。

孔子不是一般的不合时宜,他不仅不讲怪力乱神,连性与天道也很少讲,所以子贡抱怨连他都没听到过。在现代,一篇文章要是不从人性上讲几句,简直上不得台盘——你的深度咧?

孔子最不合时宜的是不讲法制。孔子说,“君子固穷”,是句大实话。以君君臣臣为例,孔子如果像韩非子那样讲些君不君,乱臣贼子得志的例子,顺带推行一些把小民收拾得服服帖帖的手段,周游列国的时候,也不会那么不受待见。孔子有这个手段么?孔子没用这些手段,就招拢来了3000弟子。他只是不去做而已。鲁国人请他做大司寇,他会不懂法?君子不为也。

那么孔子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?理由很多,但这里只能从朱熹这一层略深入一点儿来讲。

怪力乱神是普通人喜闻乐见的,但有一定思想力的人,却未必喜欢。譬如杨朱,看到歧路亡羊,就很不高兴。庄子也讲,道不欲杂。一个人一旦看穿了这些现象,得到了底层的理解,这些现象就都成了表面肤浅的东西。表面肤浅的东西,有它没它都一样,但它又会扰乱普通人的注意力,这样总体来看,就成了负面的。

现代人一听孔子讲礼,嘴都会笑歪,觉得自己比孔子要先进得多,孔夫子那一套不管用了。不管用是事实,因为很少有人懂得,当然也不会用。

贾谊《治安策》有:“凡人之智,能见已然,不能见将然。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,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,是故法之所用易见,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。”

现代人以为有了法,就一切都好办,对孔子所提出的礼和伦理,既无思考,又无概念。举例来说,现代人对夫妇伦理的关注,只限于怪力乱神,看到新闻中她铊他,立刻就有一大堆文章来关心夫妇伦理,最毒妇人心、管理药品的法律有漏洞等等,都来了。没有这样的新闻,一年半载也不见有人关心这个题目,因为这实在是太不怪力乱神了。校园枪击案也是如此。

有网友说,此类反应就像本能,用词是很精确的。实际上,说是条件反射也可。总之,只是些低级反应,没有思想力在其中。这样讲是有根据的,因为每次类似的案子发生后,不管媒体还是个人博客,写出来的都大同小异——不像膝跳反射像什么?

法不是万能的。法是个硬边界,即便如此,当人犯法,也要有法庭上的辩论和裁决,很多时候只是根据旧例,海洋法系的尤其如此。法并不是什么严格理性体系。法网不严密,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威慑,但总有人侥幸。法惩于后,有些时候能达到惩罚恶的目的,但学法律似乎并不能使人为善。徒法不足以自行,法因此也并非完全客观的,有上下其手的空间。

实际上,每当有这些案例发生的时候,人们总能发现,在触到法网之前,有很多因素可以阻挡它们的发生,但这些机会被错过或机制失效了。这些机制,属于礼的范畴。机会,则是存在明礼的人对这些机制的应用。

这些案件的发生不是可预见的,也是相对少见的,也就是说,有社会机制在底层运行,在正常的时候,这些机制维持着社会的不那么怪力乱神的平凡循环。但,在怪力乱神浮出表面,发生前,一定是某一个或所有机制完全失效了。

伦理,循环之理也,最平凡、普通、无聊的社会日常循环之理。孔子将其归结,得到其机制仪轨之正,就有了礼。这是孔子的真正意义。他为什么要去讲怪力乱神,自乱章法呢?

曾子说,“内疏而外亲,不亦反乎?身不善而怨他人,不亦远乎?患至而后呼天,不亦晚乎?”(韩婴《韩诗外传》)这句话的现代意思是,为了黑命贵,出卖自己的母亲,不是反悖的吗?自己尚不能善,却责备人性之恶,离解决问题不也太不着边际了吗?患至呼天,然后一切照旧,又不知去预防,有什么用呢?礼有用吗、现实吗?

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讲性与天道呢?孔子大概会说,这个如何讲呢?你们又不懂。

冷眼:科学的局限

杨道还 5/4/2022

讨论科学的局限不是批判科学,但可以看作对科学神经的批评。科学神经指一切皆科学的那些人。科学神经不是科学精神,而是类似于老虎屁股。

科学有很多局限:

1. 作为方法论,科学只能回答真伪性质的问题,信仰、是非、适宜与否、合乎礼仪与否,都是科学不能包含的的领域。简单讲,握手,点头行礼,怎样才是科学?这是个扯淡的问题,但可能会有“科学家”去研究它。

2.作为工具,科学只能回答close-ended的问题,这是可证伪性规定的。这就是为什么有了wiki,还要有知乎,quora一类的东西。

科学不能回溯宏观事件、从非线性到反自组织的一系列的复杂系统演化问题。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发生的宏观事件,永无重复,所以不能反推而得,不能证伪。此类东西很多,兹不穷举。

3. 作为本体论,科学不是物的本体。康德等人认为物自体不可知,因为科学总是用某一方法得到的,就如透镜,有失真,尽管失真可能是极微。这也是可证伪性的根源。我们可以说我们通过科学可靠地知道了某个物的某些方面的东西,但不能说,我们彻底知道了这个物。

4. 作为认识论,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。人不知道的,可以分为人将发现,人或能发现,人不可能发现、人不可能思维的若干范畴。如佛教的不可思议,基督教中人不是全能上帝。

5.作为知识体系,人的语言是不精确的,数学体系是不完备的(哥德尔定理),因而有不能描述的东西,这是一切知识的局限。

6. 科学不能回答自身变化、发展的问题。可证伪性决定了,科学一定要从科学之外寻找和验证自身的变化、发展。一切皆科学,科学就是死的。科学家与科学学家,是两类人,如富翁与经济学家的关系。不能说,科学家才是真正懂科学的人。正如不能说,是中国人,衣食住行说话都是中国式的,就懂中国文化。

7. 作为人生观和职业,科学是阶段性的。退休的科学家一文不值,因为一旦下车,科学的列车开动了,人就与科学疏离了,实验科学尤其如此。

8.从体用关系上讲,科学与生活、生命、伦理、和道德的相互接触,总是要通过人实现的,而人总会犯错。在实际中,科学地用科学在任何事情上,解决任何问题都必然依赖生活、生命、伦理、或道德上的常识、良知、和技巧。科学家能够有错改错,是他跟人良知的水平决定的。而在科学家中,这样的良知是偶然具有的。提出大陆板块漂移的人、研究汽油中铅危害的人、揭露孟山都毒农药的《寂静的春天》的作者,等等,都是经历了科学家同事的否定以至于迫害的。

前些天,文学城上新闻报道有个医生在街上与红脖子争论口罩,发生冲突。很遗憾,此中暴露出的问题文学城里没有人能分析和解决,也没看到有任何希望,所有讨论都言不及义。

9.科学不能回答科学的起源的问题。科学的起源是个社会历史问题,不单纯是历史学、也不单纯是社会学,但绝不是什么西方哲学的发展,西方历史学家对此早有洞见和回答,详见拙著《传统学术与个人修养》,https://www.lulu.com/en/us/shop/daohuan-yang/%E4%BC%A0%E7%BB%9F%E5%AD%A6%E6%9C%AF%E4%B8%8E%E4%B8%AA%E4%BA%BA%E4%BF%AE%E5%85%BB/ebook/product-kjd8de.html?page=1&pageSize=4

以上是今晨仓促想到的,不是完全的清单。

10. 讲个笑话,轻松一下:

他说人要有枪炮、炸药保护自己,人就有了枪炮、炸药。

他又说人要有钢铁的车船旅行,人就有了钢铁的车船。

他又说人要有电脑、平板、手机代替思考、相互联系和娱乐,人就有了电脑、平板、手机。

他又说人要有卫星上网与世界联系,就有了星链。

一个人跑去问他,我能问个问题么?你是科学上帝么?他摆了摆手,说,走开,别耽误我赚钱。

这也是科学的一个局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