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眼集:鱼相忘乎江湖,人相忘乎道术(五)

杨道还 4/16/2016

世界上至少迄今为止不存在一个学术机器,可以不断地创造出知识来,所以学术总是直接地或间接地带有人的特征。与标榜客观的那些学术不同,中国传统学术是人的学术,总是从人出发,最终回到人——星空和道德是一回事;而且毫不讳言这一点。道家和儒家的学术都是如此。释家,当佛教真正融入中国文化之后,也是如此。

带有人的特征的学术是人能够理解的,而不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理解的。这当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理解,而是必有理解之人的意思。庄子说:“人有能游,且得不游乎?人而不能游,且得游乎?”这里的游解释为神游,就是人只能理解人类所能理解的,学术不出于这个范围之外。苏格拉底认为学习类似于回忆,也有类似的意味,学总是与人的内在理解能力有所对应。庄子是从广大的角度讲,从微观上,老子讲,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(《老子·七十三章》)。

学术所带有的人的特征,不是私人的特征。恰恰相反,带有私人的秉性,意志,人事,地域,时代等等的学术难以称为真正的学术。真正的学术不是私人的,而总是带有普遍性,普遍性不是客观性。普遍的意思大致可以解释为,是对带有人的本质的生物普遍适用的,包括过去的人,也包括将来的人;通往过去的人,远方的人,和将来的人。这又将普遍与共同相区别。例如,共同不能包括未来的人。未来的人未必认同现有的学术,但他能够理解为何有这样的学术。从这里又可以引申出,当面对或理解某一学术时,学人面对的是“个人”性的情形,不是契约的,也不是集体性的——不是在别人理解之后,就可以共同拥有了。每个人只能自己去面对,理解,和掌握,无人可以替代。这样一来,又可说,学术具平等的意义。即真正的学术,

学术中的人的特征,与具体的某个人无关,是抽象出来的人的本质的思维能力特征,可以姑且称其为心。学术的对象因此是心外的所有的东西,不是大自然之于自然人或者社会之于社会人。学人的心以所有其他人和万物,以至自己的身躯和思维为对象,即如鱼在江湖中独游而不知有其他鱼,道术的极致在于忘身忘思,“官、知止,而神欲行”(《庄子·养生主》),所以说相忘乎道术。

学术是个人性的,这就要求将学统与道统和政统分离开来,即,将学术中的师承和社会影响剥离,才能真正地考察学术。“当仁不让于师”和“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”的见解都可以从这一意义上得到。这种剥离不意味着学术是抽象的,高悬在象牙塔中,与世俗无缘。这种剥离的作用使人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学,以此为根本,而不应以师或社会影响为根本——学为根本,而不以学派,学人,社会舆论,或者政治权威为转移。这是学统超出道统和政统的原因,这就指向了学术自由。

没有这样自由的学术,不能称为学,只是一种术,这样的术与道统和正统休戚与共,不具有超越性或普适性。某一观点需要依赖于学者的共同或集体背书,实际上往往意味着真实证据的缺乏,道统层次的门户之争即是如此。在这种情况下,学屈从于人的既有认识,关系发生了倒错。例如,集合起来反对相对论的人数越多,越意味着这种意见的虚弱。在政统层次,这样的倒错的观点如,学术总是有阶级性的。持这样的观点的人,或者不知道自己的观点也正被阶级所局限,或者仅仅是明知故犯。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《说文》有,“术,邑中道也”。术也是道路的一种,但具有专私的狭隘和具体的意味。如三国时期的袁术取字为公路,就是用术为路的意思,而以公而不私为美或者仅仅为了补偿术的狭隘意味,所以又额外加上了公天下的意思。术也有达到的意思,这与技,艺,法不同,术由人与这三者综合而达到。术与学不同。如,治病所凭的是医术,医术与医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东西。现代人对中医的批评,往往是将两者混为一谈的隔靴搔痒。

道术是我们现在所讲的“学术”的前身,学术是个晚出的词。前面文中将两者按现代习惯统一称为学术,但两者实际上有差别。学在先秦时代与问连用(学问)更为普遍,大概有道术强调术从道来,而学问是从师和从人来的区别,如《关尹子》的“善弓者、师弓,不师羿”和孟子的“颂其诗,读其书,不知其人,可乎?”(《孟子·万章下》,又如韩愈的“学者必有师”(《师说》))之间的区别。杨朱因为歧路亡羊而不悦,庄子以道术为天下裂为悲哀,可以说即是目睹道术转为学术而发的。《列子·说符》有,“昔有昆弟三人,游齐、鲁之闲,同师而学,进仁义之道而归。其父曰:‘仁义之道若何?’伯曰:‘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。’仲曰:‘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。’叔曰:‘仁义使我身名并全。’彼三术相反,而同出于儒。孰是孰非邪?”《列子》这个故事以儒家为歧路亡羊,并非偶然。


老庄的道术不同于学术,读老庄只有“达者因似以识真,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”(苏辙《老子解》)。真是一,没有歧路。荀子说;“学莫便乎近其人”(《荀子·劝学》),对于读《论语》,这句话是对的。但后人照猫画虎,读老庄也硬要去套用,就属牵强。老庄隐于无名,多少也是力行他们所讲的道术使然,从老庄生平求其道,是悖其道而求其道的南辕北辙。人只有相忘乎道术才能接近老庄的道术,一窥他们的所见。

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留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