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笺:金庸及其他

杨道还 11/3/2018

一个网络上的笑话讲:爷爷向读哈利·波特着迷的孙子吹嘘金庸,说那才是真正的小说,14本小说的题目里第一个字,可以组成一句诗:“碧血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”。孙子问他:“那你知道哈利·波特的系列七本,第一个字也可组一句么?‘哈哈哈哈哈哈哈’”。

金庸已去,这个武侠时代和其中的人也将过去。我很多年没有读武侠了,只有些拉拉杂杂的记忆,写下来作为一个纪念。

(一)

我原本是个武侠迷。记得读到的第一部武侠,是梁羽生的《飞凤潜龙》。这是个中短篇,情节一波三折,夹杂着侠侣生死离合、穴道铜人的神秘传说,抗金的民族主义。令我从此对武侠着迷。

比起梁羽生,金庸作品当然更令初读者着迷,可说是现代武侠小说的巅峰。但金庸的这14本,良莠不齐,风格不一,里面有些不对味,后来读的书多了,迷的劲儿也就渐渐解开了。读《鹿鼎记》这一部时,恰好不久前,刚读了高阳的《胡雪岩》。《胡雪岩》里面的巧言令色和投其所好,令人感到如鲠在喉。《鹿鼎记》恰恰也是这个味道,与其他作品落差很大。这是金庸武侠最后一部,反而不如前面的,这就在我心目中把金庸小说的质量整体上拉低了。后来这个味道被大陆作家学了去,变本加厉,有位作家的作品,小说加电视剧,很流行。我当时已在国外,偶然在朋友家看到这位大作家的一本小说,当时网络不发达,海外乏书,立刻僵坐一天,将其读完,读完之后,受了“内伤”,再就很少读国内现代作家写的小说了。

有传说,金庸这些书部分是代笔。听到这个传闻时,已经不很着迷也就没有追踪,不知是真是假。等到后来看到金庸去读了个什么学位一类的事情,我的金庸瘾也就痊愈了。代笔小说并非不寻常的事情:邓友梅的《那五》中,就写了那五买人家的书,自己署名出版的事情;至于古龙有代笔,其中佼佼者如黄鹰,在古龙死后自立门户,似乎是很多人都知道的。但疑从无,金庸小说仍得说是金庸的小说。

梁羽生和金庸的书,在武侠里,文字是很好的了。古龙,温瑞安,箫逸等人,或者文字问题,或者构思“奇特”——我私下认为不太正常,所以与梁和金没法比。如温瑞安的书里,挟持人质的僵局常出现,一来笨拙,二来是现代式的老套。构思太机械,只显出作者下了逻辑上的功夫,真实感就缺乏。作者机心流露,满书就见作者在每个人物身后,人物如傀儡,没有了人味儿。这一点,不仅作者,读者也需注意。如吴闲云解《水浒》,有些篇章见精彩,但失之于机心太过:施耐庵没有演木偶戏的心,水浒人物只知道恩仇,从机心算计看这些人物,至多能说智者见智,所失却多。

梁羽生写书,有点儿正统古板,靠近正邪相争的老套路。据说梁羽生学历史出身,梁羽生对故事背景的处理很见功力,轻描淡写,但其意醇然,不使人有突兀之感,是其他武侠小说所无的。梁羽生的小说里,有很多众人拼斗的“大场面”,这种场景很难处理,显示了梁羽生驾驭场景的能力,但我个人觉得有些无味。除此之外,就还很不错。金庸的书,更现代一点儿,个人英雄,亦正亦邪也无不可;言情加煽情,比梁羽生的一对对先行配好,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,但金庸所描写的爱情大体上也还是从一而终,只有韦小宝是完全从众的。

这两人都有些奇思妙想,这些读起来令人惬意,赞叹而佩服。作者要写才子佳人,自己先要领略过何为美人,当得起才子,这两人对此显然游刃有余,我个人意见,梁才胜于情,金情胜于才。

金庸的《射雕》显然是他所有书里,最精彩的一部。《神雕》就差了一点儿,杨过成长的烦恼,不很吸引我。《射雕》中,丘处机托孤于七怪一段,“唯义所在”的意思很明显,很好地展示了侠的意义,但注意到的人可能不多。而梁羽生的书,我最喜欢的是金世遗的故事,大概是《冰川天女传》里的。但续集到了金世遗的儿子那一代,内容就差多。

(二)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喜欢读书的人有种“无书可读”的恐惧。“江湖侠骨恐无多”,读完一个作家所有著作之后,唯恐再无新书可读。读过所有梁羽生和金庸的书之后,难以找到可以惬意过瘾的武侠,这种恐惧就促使我去读他们之前和之后的,以及国外的。古龙有几本,质量尚好,但古意太淡,换成枪战,大概需要改的地方也不甚多。古之遗意无存,武侠也就失去了根本。二十多年前,很不容易地搞到了日本的《宫本武藏》一套,四本还是五本,很兴奋,但一翻开,就意兴索然了——就像很多日本小说一样,思维不是一套的,不兼容:主人公想的和选择的,我不同意,奈何。

这就只剩下梁羽生和金庸之前一个选项。还好,在他们之前,仍有大家。侠客古已有之。写侠客的人也不少。

在看现代武侠之前,我已经读过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和一本竖版的《唐宋传奇选》。刺客如荆轲也是武侠。“其人虽已没,千载有余情”。这句诗是陶渊明的《咏荆轲》里的最后一句。陶渊明这样清淡恬适的一个人,却有此豪情,可能会使人惊异。

刺客列传中,荆轲鹤立鸡群,不是因为他的事业,而是他用身的决绝从容。荆轲的事业未竟,而且如果没有荆轲刺秦,张良在博浪沙未必有误中副车的失败。后人对荆轲的钦佩,用现代人话说,就是重过程,而非重结果了。“慷慨赴死易,从容就义难”,荆轲对自己身命的使用,在如虎狼环伺的不测危险中,举重若轻,达到了人能达到极点。荆轲平常是一副从容悠游的样子,剑客侠客不能识英雄,对他不以为然,“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,私曰:‘嗟乎,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!甚矣吾不知人也!曩者吾叱之,彼乃以我为非人也!’”荆轲能忍心于己到了这个程度,其心有如碧水寒潭,任何喜悦、危险都不足引起微澜。骆宾王有咏荆轲诗,“昔时人已没,今日水犹寒”。这个寒意至今令人凛然。

有人认为墨子是侠客的始祖。墨家的人,包括墨子,也是唯义所在,用身“以自苦为极”,“枯槁不舍”,用命也有“死不旋踵”。墨子可谓侠之大者,知大义。荆轲则是游侠中的翘楚,知小义,可义可不义,常不讲是非。这大概是侠客大小的两峰。大体上,田横五百士,周处,郭解,朱家等人处于两者之间。

韩非说,“侠以武犯禁”。侠客因为是一种行为,多少都与武勇、武技有关。但武并非评论侠的首要。大侠,大体上可说是超越法之上,而游侠是法外的,与法处于同一层次,挟义与法争一雄长。

“侠”通“挟”,所挟只有自己的身,唯勇是从,易于流于恩怨情仇,是小义。《水浒》中数一数二的好汉武松就是个“小义”。武松帮着金眼彪施恩去打死蒋门神一事即是如此:蒋门神固然不是什么好人,但施恩又是什么好东西?《三个火枪手》《基督山伯爵》也是如此。《三侠五义》中,只有北侠还能说是侠,其余都是小义。《三侠五义》等虽然是评书,算不得大雅,这一点,却分的很清楚。用身决绝的“小义”,在先秦颇有些记载,晏婴“二桃杀三士”,死的即是唯勇是从的“小义”。另有齐国两个勇士事:两人寻肉下酒,一人说自己身上即有肉,何必另寻,两人遂割自己的肉下酒,因而俱死。所以此类小义,虽时有可取,但有些实在相当无聊。

墨子大侠,知道如何用身,也知道何为大义,因而不轻用,不滥用,而能真正地舍身取义。与陶渊明对荆轲的赞叹仿佛,《庄子·天下》篇的作者,一个道家人,对墨子推崇有加,说墨子“真天下之好也”,显示出墨家与道家的渊源。实际上,墨子的行径,就如《老子》所讲,“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;俭故能广;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。”老子所讲的是对三种对象的原则,墨子实行的就是这些原则。墨子的“兼爱”即是慈,其对象是天下人,因而生勇。睚眦必报,是“恶向胆边生”,看起来与胆勇仿佛,却实际是恶。墨子的“节用”即是俭,对象是身外之物,所以能为广大,成大功。郭靖保家卫国是假的,墨子能够非攻,却是真的。墨子“自苦”即是不敢为天下先的一种,对象是身,却因此成为“真天下之好”,“将求之不得也”,“才士也”。

(三)

《唐宋传奇选》大概囊括了唐宋时代的武侠,甚至《柳毅传》也包括其中,因为那时写这些邪狭题材的,不入主流,所以写的人也少。故事虽少而短,但书中虬髯客,红线等,尤其空空儿精精儿一故事,雪泥鸿爪,却精彩已极,有些句子直到现在我还记得。空空儿“一搏不中,即翩然远逝,耻其不中”。这是一种不以事成与不成为念,而耻于己不能行的态度。虽然是不讲是非的小义,却有可观,与道家和儒家都有交集,如孟子言:“仁者如射,射者正己而后发。发而不中,不怨胜己者,反求诸己而已矣。”空空儿和精精儿后来又出现在梁羽生的某部小说里,显然梁羽生对这个故事也是印象深刻。

近代的武侠名家也很多,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搜寻。类武侠的《三侠五义》《七侠五义》《小五义》等评书,接触到的人广,但却不能算作上好的武侠。于这些书中,我最喜欢三个大家,按时间先后是:林纾,还珠楼主,和王度庐。

林纾是文学名著的大翻译家,在清末民初有大名,有人讲与严复齐名。林纾出版的书目极多,是书商的摇钱树,大概在普通人中更比严复有名气。林纾是个豪杰,稿酬常随手花掉。他被人认为是文化保守派,却大笔无偿资助留洋学习的穷学生。林纾晚年贫困,这些学成归国的学子都已成为社会中坚,遂成立基金为林纾养老之用。

林纾是个奇人,不懂任何外语,却能听人讲解,随听随翻,常能曲尽其妙。一些翻译家对他成就的高度评价可以很容易找到,兹不赘述。林纾翻译出来的是文言,因此他的书很少有人读了。林纾的诗文书画都因为他的翻译工作太显眼,不被注意,我也所知不多,但读过他的一本《技击余闻》,不知这本书的本末。这本书里收集了一些短的武侠,或者说传闻传奇故事,虽然简短(文言文),却如散金碎玉,精彩非常,只看文字便是一种享受。这本书金庸应该读过,《天龙八部》中段誉在酒馆将酒从脚下逼出,这说来甚为无公德的一段,就是从这本书里来的。其他还有一些内容被金庸和其他人拿去翻讲,但不记得了,不能一一列举。金庸的《鸳鸯刀》中说的,老人少女文士不要乱惹,几乎可以说是《技击余闻》的读后感。林纾应该说是后来内功派武侠的鼻祖。

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武侠大大有名,有名的程度不必细说,还珠楼主的名字即有一个爱情故事的背景,为人津津乐道。还珠楼主对阴阳五行,周易八卦有专业程度的研究,所以还有好事的人去研究他书里这些内容。他的武侠,可说是种仙侠,其中的师择徒,有《聂隐娘》中主动找上门的意思,飞剑有点儿像《古今小说》中“吕洞宾飞剑斩黄龙”一类,法宝又有点儿《西游记》的意思,幻术元神等又有道教的意味。还珠楼主的想象力宏大而丰富,令人叹为观止。只是他的故事节外生枝,枝上有枝,十几卷之后不知岔到哪里去了,不见收束,大概他也没想收束。因此看他的书,只能任由他带着一路看过去:他兴之所之,流溢不定,精彩间发,令人不虚此行。还珠的景物描写出众,有些段落,如海底奇境的描述,绮丽而丰,如在眼前。这些现代人可以从电视上看到,他却是神思游历的,谁更能欣赏,自在不言中。

王度庐的名字大概出于“不敢妄为些子事,只因曾读数行诗。严霜烈日皆经过,次第春风到草庐。”元吕仲实这一段好诗,在《儒林外史》中被吴敬梓拿来嘲笑好几个人,是我熟悉的,所以看到他的名字,就很有好感。最初读到王度庐的书,署名却是另一个人,书名叫《玉娇龙》,而不是原来的《卧虎藏龙》。后来王度庐的后人出面打官司,才得知有个王度庐。王度庐的书难求,但却是值得辛苦的。林纾和还珠都有一点儿不完美,王度庐的铁鹤系列五本,却少有遗憾,读完之后有种餍足的丰盛感。

王度庐笔下的人物,贴近普通人,功夫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地方。这五本都是悲剧。金庸的小说某些情节或者伤情,王度庐却令人伤心。这种伤心不是文字上的拨动,而是情节里蕴含的,令人回味的张力使然。他的书应可以算作艺术一流的。金庸《书剑》中的李沅芷,有点儿玉娇龙的影子,情节也类似,但相比起来,玉娇龙大家闺秀,李沅芷小家碧玉,器局大大不同。金庸的境界,对玉娇龙来说,大概有点狭窄。梁羽生的飞红巾似乎也从玉娇龙得到了一些启示。

电影《卧虎藏龙》出来,引起王度庐热。但这个电影实在令人难以恭维。书中,玉娇龙见李慕白,露出想拜他为师的意思,李慕白是个谨慎,而正直到古板的人,能宽容于己无关的玉娇龙妄为,却不能宽容作为徒儿的玉娇龙任性,所以立刻明言拒绝了。这里面,包含着李慕白对玉娇龙的理解和尊重,不愿意因自己的古板去毁伤真正的玉娇龙。李慕白是能欣赏玉娇龙的,他们本质上是一类人。毁伤真正的玉娇龙,对玉娇龙来说,到底是福还是祸?后来的她的人生悲剧和痛苦会不会因此避免?真是很难说。王度庐出了这样一道题目,电影却让李慕白剑指玉娇龙,逼其拜师,将两个人物和王度庐的问题都毁掉了。这个电影到此,已经让我无法看下去。次第春风到草庐,电影《卧虎藏龙》引起的王度庐热,这股变味的热风不知令王度庐何堪。

(四)

武侠小说向来为很多人诟病,认为从内容到社会影响都有害无益。但这并不妨碍更多的人喜爱武侠小说。这就有个武侠小说意义何在和如何定位的问题。

有人认为武侠小说可以教给读者一些历史,有用,因此仍是有益的。这种观点很难站得住脚。武侠小说中的历史并不是真正历史,凭着武侠小说来了解历史,不仅知识性稀薄,真实性更谈不上。

从有用无用来争论武侠小说是否有益,是无意义的。反对武侠小说的人,似乎并不反对西方的玄幻,像《魔戒》,《龙枪》,《冰与火之歌》,《地海巫師》(A Wizard of Earthsea,我的最为钟爱)一类的;又或者凡尔纳、阿西莫夫,克莱顿的科幻。这大概是因为前者有英语之用,后者有科学之用,预知未来之用。但这种有用,与武侠小说之于了解历史一样,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一厢情愿。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我以为,真正理解武侠小说的意义,需要知道无用之用。如庄子与惠施的对答,“惠子谓庄子曰:‘子言无用。’庄子曰:‘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。夫地非不广且大也,人之所用容足耳。然则厕足而垫之,致黄泉,人尚有用乎?’惠子曰:‘无用。’庄子曰:‘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。’”

有人讲,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。这句话并没有错,但也没说对。这句话隐含着成人和童话的错位,并无意义。儿童需要童话,是他们的精神需要内容的滋养,童话的内容与他们精神的无拘无束的程度相符合。成人欣赏武侠小说,却因为成人的精神需要自由自在的空间。这个空间不存在于童话内容里,而在于童话所得以存在的那个境界。

人们通常以为,得以使人立足的一小块地方最重要,其他的地方可有可无,无之最好,可以省很多麻烦。这样的人是闭固的人,有了容足点,就不再有所去往。“精神封闭的人,已经停止了作为人的发展。”(此句是引用的,忘记了出处)对于精神没有封闭的人,他需要有去往的地方,有精神漫游以及发展的空间。

人从自然之流游弋出来,有自己的发明,人的精神上的发明,构成了一个人为的故事空间,我据《老子》,称之为名的空间。这个空间背倚坚硬的物质世界,面对的却是可供精神无穷无尽发展的空间。名空间因此不是物质世界的一一对应的镜像或映射,覆被更为广大。如,物理学家提出平行宇宙的存在,这种存在到目前为止,实际上是在名空间中的存在。武侠小说中的历史,也是如此,可以类比为平行历史空间发生的事情。从人类尚未出现的过去到未来,这样的平行世界,在名空间中可说无穷无尽。不论武侠,玄幻,还是科幻,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隅。

名空间是人的精神能够通达的空间,人的想象力所能有所创设的基础。这个空间对于闭固的人来说是无用的,对于其他人来说,却是精神呼吸所必不可少的。精神呼吸所必不可少不同于所谓的精神食粮,在精神世界里不必光想着吃了。名的空间是无用的,但没有名的空间,这个世界是沉闷无聊,可以窒息精神的。

一些物质世界的普通人,却可以有丰富的精神,享受精神世界的广袤。这里,一个美国玄幻电影,《可可》(coco),值得一提。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墨西哥人的死灵世界,其构架的基本思路与中国人相仿。这个死灵世界中,当一个人被彻底忘记的时候,灵魂也就从死灵世界消失了;而当始终被人怀念时,却似乎可以永生。中国人认为“神者,申也”,“聪明正直者,死而为神”,“鬼者,归也”。神在人间的申,即是伸展到未来,当然也就需要总有人记得,即聪明正直者。而鬼的“归”,即是慢慢被遗忘而消散。这个电影其他值得一提的地方还多,不能一一述及。这里要讲的,是主人公小男孩的高祖母,即可可的母亲,一个音乐家丈夫失踪、自己独立养大可可、普通却异常倔强的女人。她在死灵世界里,意志力外化出来成为个精神向导(spirit guide)。与其他人微弱的精神不同,她在死灵世界里的精神向导是一个头上长角,身生双翅,巨大的美洲虎(jaguar)。当这虎五彩斑澜地在天空翱翔时,不禁令人想到,这是一个普通女人,但这是何等精神,正如电影所展现的,真是一个绚丽的存在。

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书笺: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的两个版本

杨道还 12/29/2020

据俄罗斯朋友讲,此书有两个版本。第一版写俄国内战痛苦混乱,是为钢铁炼成之过程。据说,书中描述过于写实,影响出来后,令某政要,或者就是斯大林,震怒,下令收回销毁。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个好司机,闻风大转弯,登时洋洋洒洒写出第二版,即中国人读到的这一版。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    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作是半路出家,已经有人专文讨论过。他的第一版大概属于风,即采风,第二版却是颂,雅是谈不上的。这本书像小人书一样,简化、美化、掩饰苏联肃反屠杀、经济失败、政治残忍黑暗。书中的人物是那种抽象的、刻板的理想人,有类于宣传画里的形象,也是给只有欣赏宣传画水准的人写的,算不上文学。最典型的事例就是,书中保尔等严冬伐树供暖,向林中越伐越远,以至于木头不能运回城。这样的蠢事,如何得以发生?特洛夫司机用敌人破坏轻轻带过,不去究其原因,而用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克服苦难,掩饰决策者的顸顢无能。

    这种脸谱化的英雄人物造型在苏联“集体创作”的小说中颇有,而且更粗线条,如肖洛霍夫冠名的集体创作的《英雄的人》等。记忆中,《牛牤》也是类似的上不得台盘的东西。书中保尔几死而后归来的情节,大概是从《牛牤》拷贝来的。中国有的人以苏联为祖宗,也写类似的东西,看过几种,如《小城春秋》等,但最典型的就是魏巍写的关于朝鲜战争的长篇小说《东方》。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    不懂历史的人,不曾将小说与历史对照看的人,大概将这本书当作玄幻武侠一类来看,所以很多国人对《钢铁》第二版的评价从颇好到极好。经历了这段历史的前苏联人,在美国的俄罗斯人却是从尴尬到痛恨。对俄罗斯人讲这本书伟大,有如对中国人讲,义和团员刀枪不入才是真的功夫。

    又是据说,据说第二版引得两面俄鹰,嘴都笑弯了。司机书中写道,他的小说“即将出版”,已经“大受赞赏”,是如实写受到了他的“大大们”赞赏。

    吾友某君,出身苏联时代三代博士世家,家中曾偶然存留一本第一版。他上高中时,学校用此书为学生洗脑,要求读书写报告,孰知此君家中只有第一版,遂交上第一版的读书报告,对司机的揭露精神大加叹赏,全班皆惊,盖他的老师也不知道有第一版的存在。此事殊为可笑,乃为余具说之。

    第一版的存在,事不见于维基。疑此版稀罕,不为人知,又询之于另一好读书的俄国朋友。她极为不安,虽证实此事,然对此书极憎恨,不肯多谈一句。第二次问及,她责备我,既然知道此书不堪,为何要深究。此言触动我的心境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其错在我,遂与任何俄罗斯朋友绝口不提此书至今。但经历此事之后,这个朋友就与我几乎无话不谈。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    书中主人公保尔这个名字很有意思,似乎波兰人叫这个名字的人比俄罗斯的多。书中说,保尔的家乡在波乌交界,那么他似乎是苏联侵略下的“波奸”。认识的叫保尔的波兰熟人有两三个,没有一个熟到可以问这个问题,存疑。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杨道还新著《传统学术与个人修养》已于近日出版:https://www.lulu.com/search/?contributor=Daohuan+Yang&sortBy=PUBLICATION_DATE_DESC

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冷眼集:什么人应该被消声

杨道还 1/20/2021

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博士某,他的观点是,他没有政治观点,不关心也不需要考虑言论自由的问题,所以他强烈反对任何关于言论自由的讨论。这真是个精赵的二货。

精赵出自于《笑林广记》:有姓李者暴富而骄,或嘲之云:“一童读百家姓首句,求师解释,师曰:‘赵是精赵的赵字(吴俗谓人呆为赵),钱是有铜钱的钱字,孙是小猢狲的孙字,李是姓张姓李的李字。’童又问:‘倒转亦可讲得否?’师曰:‘也讲得。’童曰:‘如何讲?’师曰:‘不过姓李的小猢狲,有了几个臭铜钱,一时就精赵起来。’”

二货虽是二货,但二货有个博士头衔,他的意见就必须掂量掂量。因为这个时代,不听专家的,反智、反理性的大帽子就扣上来了。这样考虑下来,“什么样的人有言论自由,什么样的人没有言论自由”,“应该有,不应该有”,“天生有,特权有”,“有多少”……,问题有点儿多,有点儿大,政治、法律、……,想通的代价很令人头大,不是平头老百姓有必要花时间和精力的。

问题是,你想通了,又会有人搬出个啥啥专家来,他有个与“众”不同的科学研究结果。钱多了,林子里什么精赵的专家都有。以前某名博转贴了一个思想市场化的专家意见,让市场做主。这个主意真是好极了,如果我有钱买金喇叭的话,我就举双手赞成。

因此,有必要对这个问题换个提法:什么人应该被消声?这个问题,就有点必要性了,每个人都应该心里有个谱,除了上面的博士二货。这个问题也是常识性的,得到靠谱的答案并不难。

再说,你能消灭一人之声、千千万万人之声,你能塞得住天下悠悠之口么?这是个科技上的难题,科技人员还需努力。当然,这样讲并不完全公平,其实是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责的。

冷眼集:垄断

杨道还 1/16/2021

自由市场经济中,受彻底保障的是个人的自由经济权力。像谷歌等公司联合控制高级人才的薪酬水平的案子,违反的就是这个原则。其核心是垄断。垄断伤害的是原则,因而就伤害了所有人。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自由市场经济中,公司的自由是有约束的,公司的主管,发言人,广告都是受约束的,不能等同于个人自由经济权力。这个约束来自于法律、公义、人性等原则。

垄断的公司(们),对其他公司进行约束,是不公平竞争。但他们的不公平竞争,不是违反规则那么简单,而是攫取权力,自处在规则之上,因而是全面地否定了任何规则。这不再是过错性质,而是整体上的邪恶性质。不公平竞争可能是个例、孤例。但垄断下的不公平竞争,是邪恶的,显露出来的不公平竞争个案,只是邪恶露出来的一角。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美言可以市尊,信息有价。因此当以自由市场经济来看言论自由时,会得到与上述相同的结论。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至于美国梦,则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子基础。

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修养:黄鹤升:古人“吾”与“我”之义不同辩证 (转)3

杨道还 1/11/2021

《传统学术与个人修养》介绍之三

道還按,黃鶴升先生新書《博學於文》(黃學昇文集)於近日出版,此書收錄了鶴升先生多年所作二十八篇詩文。經鶴升先生許可,特轉發對我最有啟發的篇章之一,俾與識者奇文共賞。此篇對我來說,有“聽君一席話,‘省’讀十年書”之效。在鶴升先生與我交流中,我說,“莫道君行早,更有早行人。我一路走來,十余年暗中摸索,不見同路,卻在前路上找到了你。”鶴升先生說,“我卻等你很久了。”我對此書的推重,自不待言。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吾我之辯,在近代是胡適首先提出的。胡適從語法角度附會的辯證,經多人分辯駁斥,不能成立。但後續的討論,因為不能融匯貫通諸子,不得要領,此案遂成懸疑。鶴升先生此文不是為此案所作,卻解之如破竹。這是鶴升先生已經悟入諸子精義,自然探驪得珠的結果。學問有“向來枉費推移力,此日中流自在行”,此之謂也。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。)

八,古人「吾」與「我」之義不同辯證(《博學於文》黃鶴升)

余蜇居德國二十几年,人生寂寞,暇時研悟老莊之道無哲學。一天突有所悟,逐電告友人說,我終於悟到老莊道無的真諦了:老莊的「無為」,不是形而上的無,而是形而上之上的無,是全無,沒有任何辯證的無。是莊子說那個「無有」之人,就是「光耀」說那個什麼都沒有、看不見,摸不著的無。友人笑了。他反問我,既然是全無,那一切的人生價值都沒有了,這種哲學還有什麼意義:就連你,這個「我」都不存在了,你是如何悟出這個「道」的?而悟出這個道的人以什麼身份向人表達的?對我說話的人已沒有「我」了,這個人是誰?友人這一說,我啞口無言。對呀,既然這個「我」已無,已沒有了「自我」,全無了,不可能還有一個主體與朋友交流呀。可是我心裡是有所悟覺的,何以我一說出,反而成為悖論:沒有「我」這個主體,悟道的是誰?又由什麼人說出那個道的存在?

帶著這個問題,我又回到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以及《周易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等書裡去,我終於發現一個祕密:原來我們的古人,「我」與「吾」的意涵是有所不同的。其表述的意義亦不同。「我」是有對、有執、有象、有外在表現的。而「吾」是無對、無執、無待、完全內在的。屬於自身本尊的。「我」與「吾」的不同用法,在上述所說的經典書藉都有明顯的表達。現在我們來進行考證:「我」與「吾」在古典書籍不同的表達。

《易﹒系辭傳上》有曰:「鳴鶴在陰,其子和之。我有好爵,吾與爾靡之。」1這句話裡有一個「我」與一個「吾」字,明顯其意涵是有所不同的。「我有好爵」,指我持有某物而言;「吾與爾靡之」的「吾」則指「本人、自身」與你靡之。一句話有「我」與「吾」,可見古人對這兩個詞有不同的用義。

這裡再擇老子的《道德經》一書說「我」與「吾」幾個例證:「猶其貴言,功成事逐,百姓皆謂我自然。」2(17章)這裡有一個「我」。百姓都說我很自然。俗人昭昭,我獨若昏,俗人察察,我獨悶悶……眾人皆有以,我獨頑似鄙。我獨異於人,而貴求食於母。」3(20章)這裡的「我」都是對外而說的,也是對他人而言的。是你們看「我」是這樣一個「昏、悶悶」的人,其實老子本人是不是這樣呢:這只是「我」顯現的一個現象,是你們對「我」的看法。這個本尊的真面目是不是如此?那是可能是另一回事。接下21章最後句有說「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:以此。」4此處的「吾」,即其本人真的不知道大自然(世界)開始演變的情況。這個「吾」,就是其本人真的就是如此,沒有帶上有現象的「我」,上面所舉的那個「我」,「昏、悶悶、頑似鄙」,都是別人看到加在「我」身上的象,其實那不一定是「我」本人。老子一書也有用「我」與「吾」來表達不同的意義。

《論語》一書記載「我」與「吾」之不同更多:
子曰:「吾有如乎哉:無知也,有鄙夫問我,空空如也,我叩其兩端,而竭焉!」5

子聞之曰:「大宰知我乎:吾少也賤,故能鄙事,君子多乎哉:不多也。」6(《子罕》)


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竊比于我老彭。」7

子曰:「默而識之,學而不魘,誨人不倦,何有於我哉!」8

子曰:「德之不修,學而不講,聞義不能徒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9(《述而》)

「郁郁乎文哉,吾從周。」9(《八脩》)

《論語》在一句話中同時出現「我」與「吾」兩個詞的不少。從上所舉孔子說的話,明顯「我」與「吾」的用義是大不同的:「吾」,完全在其自己,表達本人原本、真就如此。而「我」,是可以與對外交流的。「大宰知道我嗎?」,這個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的我,可以與老彭相比了」,實際上「吾」不是老彭。「是吾憂也」,是發自「吾」本人內心的感情,是吾本尊的事。

這裡僅舉「孟子」一書三句話。每句都有一個「吾」與「我」兩字。很清楚地表達出「吾」與「我」不同的意義。我是可以與外相而言的,而「吾」,完全是表達本尊如何。


《孟子》一書亦有「我」與「吾」不同意涵的表達:

「吾惛,不能進於是矣,愿夫子輔吾志,明以教我,我雖不敏,請賞試之」10(《梁惠王上》)。

「在我者,皆古之制也,吾何畏彼哉!」11(《盡心下》)

「我知言,我善養吾浩然之氣。」12(《公孫丑上》)

從上典藉我們看到,這個「我」與「吾」是有不同含義的。一個句子,同出現我與吾兩字,說明古人在用這兩個字時,有不同的含義。「我」與「吾」,意義是完全不同的。「吾」所表達的是完全內在的「自我」,有「本心」、「本尊」「本人」的意涵。這個「吾」,全在其自己,完全屬於其本身所有的是「吾」。這個「吾」,用西方哲學說的主體是不能解析的,西方哲學有一個主體,必有一個客體。我是一個主體,外界就是一個客體。西方文字大概能表達出的,只有「自我」一詞而已。而「吾」是一個主體,但其常常是不與客體發生關係的主體。「吾」有時既是主體也是客體――主、客合而為一。

我們從《莊子》一書的一些表達方式更能清楚看出這個「吾」有主體而無客體、既主體亦客體的奧妙:如南郭子綦對顏成子說:「偃,不亦善乎而問之也:今者吾喪我,汝知之乎?」13(《莊子。齊物論》)。這個「今者吾喪我」,即喪失了「我」,沒有了「我」,「我」己不存在了。但南郭子綦他還對著顏成子說話呢,怎麼就沒有了「我」:可見這個「吾」的主體還是在的。可這個「吾」是無待無對的,它只表達其人本真、心思等。用現代流行的話說,「我」是對外開放的,「吾」是對內而言的。「吾」對顏成子說,本人現在已經沒有我了,我已死掉了,喪失了。這句話是很有意思的,用西方的語言,恐怕很難表達出其意義。《莊子》一書對「我」與「吾」的區別用法特別明顯。有很多句子、段落都用到「吾」與「我」。又如「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。」14「吾以為得失之非我也」15(《田方子》)。「鮒魚忿然作色曰:吾失我常與,我無所處。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。君乃言此,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」16(《莊子﹒外物》)等。「莊子」一書此等句法特別多,我與吾的分別,非常明顯,這裡僅舉幾個兩字都有的句子。

從上「易經」、「道德經」、「論語」、「孟子」及「莊子」等書,我們已找到「吾」與「我」不同的意涵。我還在司馬遷「史記」裡也找到「我」與「吾」不同的用法。請看這個句子:「告專諸曰:不索何獲!我真王嗣,當立,吾慾求之。季子雖至,不吾廢也。」17此段話有「我」與「吾」,顯然用法的含義不同。我還在「史記」中,找到一個「我」的不尋常的用法:「史記」在記各國興衰時,如「魯周公世家」,有如此記載:「十五年,使子服景伯、子貢為介,適齊,齊歸我侵地」、「十九年,楚伐我,取徐州」18等句子。顯然,這裡所說的「我」,是指魯國。不是指司馬遷本人。司馬遷寫這個魯國傳記,就可以用「我」字來代替魯國而述之。在「楚世家」有「十年,魏取我魯陽」、「伐楚,取我陉山」19。這個「我」字,是指代楚國,而不是司馬遷本人。這個「我」,竟然可以指代其他物,而不是我本人。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向讀者說明,我曾經與一個美國的中國古文語言學教授討論過,他開始認為「吾」是江南一帶的吳語,與「我」字的意義並沒有什麼區別。如「予、余」等代表「我」字一樣。後來我把上面所舉典籍的句子程上,一句話有「我」與「吾」,顯然意義不同。但他還是不服氣,又舉出孟子一書的下面句子:孟子见梁惠王。王曰:“叟不遠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國乎?”「孟子对曰:“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。王曰‘何以利吾國’?大夫曰‘何以利吾家’?士庶人曰‘何以利吾身’?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。」20這位教授指出,這麼多個句子的「吾」字,又有什麼無對,全在其自己、屬於自身的「吾」?他可能認為孟子這裡的「吾」,用「我」字也可以替代。其實,孟子在這裡用「吾」,而不用「我」,是那個王(梁惠王)認為國是屬於他的。大夫認為那個家是屬於他的,士認為身是他自己的。如我們平凡人可以說「我國」,我是屬於這個國的,但就不能說「吾國」,能說「吾國」的人,是國王、皇帝或總統之類人物。用「吾」表達,那個國是屬於其本人的,用「我」表達,其本人是屬於這個國的。「孟子」一書,都有用「我」與「吾」兩字,上面我們已有列舉,孟子這裡用「吾」表達,是有其明顯的含義的。即國王、大夫、士人都認為那是屬於他自己的東西,這就只有一個利可言了。所以說,吾與我,有一個歸屬問題,用吾來說述項(賓語),述項是屬於其本人的;用我來說述項,我是屬於述項的。

至此,我們己明瞭古人說「我」與「吾」是有距別的,其表達的意涵是有所不同的。我們現代人不知是因為提倡白話文原故,還是有意的忽視,通通用「我」來表達自己,還將「吾」作為古字不用。我看過很多古書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讀本,都是將「吾」翻譯成「我」或「自我」的。有時則亂用,將「我」與「吾」倒用,該用我的而用吾,有的反過來。實則古人是將「吾」與「我」分得很清楚的。「吾」,現代人很少用了,只有一些人當作文言用。其實,這個「吾」,包含中國的哲學精神文明大矣。讀者不要以為我在說笑,中國的哲學精華是儒、道兩家的「天人合一」,或說「道」。但闡述「天人合一」或說「道」,沒有一個主體「吾」的存在,其哲學還能成立嗎?沒有「吾」,這個「道」就流入神祕主義,不是不可知,而是無法論證下去。有了這個無待無對無象的「吾」,所謂的「聖征」、「得道」、「易無思也,無為也,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」21才能成立。若果沒有「吾」,儒家的天道就談不出個名堂來了,而老子的道何以可悟得而不可以言傳:完全是有一個「吾」。這個主體「吾」,可以萬物與其併生,可以物化,可以與天地為一,可以與時俱化,和光同塵。可以「無我」,可以「忘己」。吾與世界宇宙是可以容為一體的,沒有主、客體的對立,天與人合而為一。

中國人這個「吾」,他內心可有一定的感想或感應是不可言說的,所謂的「只可會意,不可言傳」就是這個「吾」的感悟,吾是可以完全內在的,屬於自己的。我是對外開放的,有象有對的。與西方哲學觀的不同,主體與客體不對立統一,無辯證關係是不可能的。費希特的「自我」,必定有一個對立面的「非我」存在,沒有一個「非我」,「自我」也就不能成立。「自我」與「非我」是在矛盾對立的辯證過程中否定之否定達至最高的目的。笛卡兒的「我思,故我在」也是在主、客體分立的命題下才能成立的。就連叔本華論述他的意志消失後,借印度佛教的涅槃來說明其無意志抵達全無福音的好處,也是用辯證法來詮釋的:他說全無的反面不就是全有了嗎?22(見叔本華《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一書最後章節)

可以說,自蘇格拉底創立辯證法以來,西方哲學就跳不出「主體、客體」分立的臼巢:所謂的「唯物主義」或「唯心主義」。西方哲學的思辨,必定要作主、客體的思辨。而中國人的哲學觀「天人合一」的最高境界是不講主客體對立的。老莊的道無學說,其主張就是要「無我」,「忘己」。儒家如明朝王陽明等,亦主張「無我」才能進入「肫肫其仁,淵淵其淵,浩浩其天」23(《中庸》語)的天道境界。假如我們用西方哲學來詮釋中國的天道哲學,就不通了:沒有我,就等於沒有了主體,這個哲學觀根本不能成立。沒有「我」來表達,那個進入天人合一,與道合而為一的那個人是誰呢?這就需要一個「吾」來表達,這個「吾」,可以表達一個完全內在的、無我、無自己的聖人,真人。那個說出道的境界的人就是「吾」,不能用「我」或「自我」來表達。故說中國的哲學,妙就妙在有一個「我」與「吾」的區別,沒有我,吾還在。吾可以忘我,無我,「喪我」。我以為,我們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不同的要點就表現在這裡,西哲沒有「吾」只有「我」,他們的所謂「自我」也是辯證的,而不同我們中國人的這個「吾」。何以西人說不可以超越上帝,沒有神人。而中國人則可以成仙成神,成就聖人。還可以「立地成佛」?問題就在於此。有一個自成一體的、完全在其自己的「吾」,中國人這個「天人合一」的哲學才能成立。可以說,要說到主客觀性的統一,達至天人合一之境界,沒有一個「吾」來作主體論述,是無法說下去的。要表達出這個無思,無慾,寂然不動之人,只有一個「吾」作為主體來言說。故說中國老莊的道無哲學,儒家的天道哲學,沒有「吾」的悟覺,,是不能成立的。吾人唯有從「吾」認識開始,達到「忘我」、「無己」精神境界,方能悟覺出老祖宗這個「吾」哲學觀。陶淵明在鄉下種田,安貧快樂,我們不能說他是用辯證法辯證出來的幸福,說他貧窮就是富有,或說他的與世無爭、順應自然的人生是裝出來的。孔子的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」24不是辯證出來的,是孔子這個「吾」真就如此。吾就是吾,很難為外人所道。吾一說出來,就變成「我」了。這就是莊子表達「今者吾喪我」道無哲學的玄妙之處。如今國人不是大談弘揚國學嗎?我以為若不跳出西人哲學的路數,還用流行的辯證法去分析中國的哲學,所得到的也是膚淺的認識,其道不可能發揚光大。所幸我發現我們現代人丟失中國古人的這個「吾」,在此以饋讀者,希望中國人恢復「吾」的自信。

1,《周易正宗》华夏出版社,2004年1月北京第1版,第622页。
2,「道德經」安徽人民出版社,2001年10月第1版,第267頁。
3,「道德經」安徽人民出版社,2001年10月第1版,第267頁。
4,「道德經」安徽人民出版社,2001年10月第1版,第267頁。
5,「論語」,藍天出版社,2006年8月第一版,第174頁。
6,「論語」,藍天出版社,2006年8月第一版,第174頁。
7,「論語」,藍天出版社,2006年8月第一版,第124頁。
8,「論語」,藍天出版社,2006年8月第一版,第174頁。
9,「論語」,藍天出版社,2006年8月第一版,第47頁。
10,「孟子」,台灣智揚出版社,民國83年版,第頁。
11,「孟子」,台灣智揚出版社,民國83年版,第413頁。
12,「孟子」,台灣智揚出版社,民國83年版,第頁。
13,「莊子正宗」,華夏出版社,2005年1月,北京第一版,第16頁。
14,「莊子正宗」,華夏出版社,2005年1月,北京第一版,第126頁。
15,「莊子正宗」,華夏出版社,2005年1月,北京第一版,第361頁。
16,「莊子正宗」,華夏出版社,2005年1月,北京第一版,第470頁。
17,司馬遷:「史記」,中華書局出版。第1233頁。
18,司馬遷:「史記」,中華書局出版。第1289-1290頁。
19,司馬遷:「史記」,中華書局出版。第1407-1408頁。
20,「孟子」,台灣智揚出版社,民國83年版,第頁。
21,《周易正宗》华夏出版社,2004年1月北京第1版,第614页。
22,叔本華: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」,青海人民出版社,1996年9月第一版,439頁
23,「大學.中庸」,華語教學出版社,1996年版,第101頁。
34,「論語」,藍天出版社,2006年8月第一版,第20頁。

杨道还新著《传统学术与个人修养》已于近日出版:https://www.lulu.com/search/?contributor=Daohuan+Yang&sortBy=PUBLICATION_DATE_DESC

系列介绍文章:

修养:黄鹤升:古人“吾”与“我”之义不同辩证 (转)3

修养:杨道还的“吾”“我”之辨3.1

修养:庄子,内德,吾我之辨3.2

修养:黄鹤升“吾我之辨”解3.3

修养:御梦人3.4

(杨道还原创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wordpress链接:https://wordpress.com/post/daohuanblog.wordpress.com/71.